徐 蓉
我于8月25日,参加了由成都医学会、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成都市医养结合促进会共同主办的医养结合·长期照护国际学术交流暨2016年省、巿继教培训班。此次交流会旨在探讨医疗结合及长期照护等热点问题,交流和分享国内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先进经验,长期照护的困境及未来发展,积极推动老年健康产业的发展。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澳大利亚HGT国际学院院长John Liddicoat,澳大利亚养老护理专家Jade Zhou,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董碧蓉,中华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委会副主委、上海老年护理专委会主委、华东医院护理部主任程云,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保处副处长杨建,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伤口护理中心主任程克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干部医疗/老年医学中心科护士长张雪梅,台湾中华海峡两岸长期照顾产业协会秘书长危秀玉,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院长、成都市医养结合促进会会长陈芍等知名专家以自身在养老服务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以及独到见解与参会人员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特别是就《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与养老人才培训》《国内外养老照护模式及服务技术现状与思考》《应对老龄化海啸养老和护老未雨绸缪》《成都市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思考》《压疮指南解读与老年患者皮肤管理》《老年医护技一体化管理理念》《长期照护的困境和未来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在医院的探索》等进行了探讨交流,并分享了国内外“医养结合”及长期照护的先进经验和模式。
作为本次国际学术会的主办方之一,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开创了国内“医养结合”的新模式。
早在2005年,该院便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护工纳入正规化管理,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不仅是医生、护士,还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工。“护工优于保姆,是因为他们不仅能照料老人的生活,而且有部分护士的技能,从而给老人提供专业的照护,这在任何医院都是无法给予的。”正是因为该院的创新,早在2011年,该院在受到家属好评、社会关注和媒体关注的同时,获得卫生部的“公立医院改革创新提名奖”。
如果站在家庭的角度来描述这一模式,就是这样的:如果家里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送到市慢性病医院,除了医生、护士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外,还有专门的护工照顾老人,他们经过专业训练,给老人端屎端尿、洗漱、喂饭、翻身,时刻不离左右,家人只需要定时去探视,从而从照顾老人中解脱出来,安心上班。
除了有专业的医疗和照护,医院打造的老年康复医学科目前是市级公立医院规模最大的老年康复治疗中心,用专业的康复技术帮助老人尽量恢复肢体功能、言语等能力,让他们生活质量更高;此外,该院老年痴呆科能为老人提供预防、评估和干预,建立了很全面的综合评估体系;临终关怀科(宁养中心)针对晚期肿瘤或临终关怀患者提供的服务,被誉为“生命尽头宁静的港湾”,针对临终患者,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有尊严地离世。
在经过近10年的经验积累后,该院于2014年步入第二阶段:专业医护走出去,结盟社区养老机构,升级医养结合,拟让社会更多家庭的老人得到帮助。这便是“新型医养结合”模式,截至现在,他们的协作联盟共覆盖8家养老机构、近40家社区以及3家民营医疗机构。此后,该院又成为“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为社会提供老年服务培训。逐步的升级,让“医养结合”模式推广开来。
通过此次培训、参观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对医养结合新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有了更深的思考。特别是在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时候,这次国际论坛犹如浸润心田的甘霖,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因为,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如果大家对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不加以关注、相关机构不予以准备,将会成为很大的问题。所以,探讨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和长期照护,其实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目前从事这一事业的人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这个事业正在兴起,做这个事不是找个小保姆的事情,不是简单的料理,而是一种科学,不亚于现在的医生治病,所以,除了政府的重视,还希望社会能够支持这个事业,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做这个事业。就养老来说,全国有很多方式,大多冲着挣钱的目的而去,这将是一个弊病,因为它不能真正解决医疗、养老和长期照护这个问题,而成都市慢性病医院的做法则不同,他们是公益性的,是按照科学的、对社会负责的方向去攻克医养和照护问题,他们这种对老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感染了我,而这就是广大家庭所需要的。
此次国际学术交流会,相互分享先进的理念,碰撞智慧的火花,将为我院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以及长期照护探索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明确的方向,推动全市老年医疗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徐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