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冉 琳
孝道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人尽皆守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教育下,我们从小就在接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孝道教育。早些年,孝道的主要载体在家庭,随着社会变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家庭结构改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工作与老人不能兼顾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空巢老人出现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老龄工作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应势而生。
作为一名养老工作者,孝道是我终生的职业。在职业道路上,孝道伴我一路成长,孝道丰富我的人生。
孝道让我正视孝道。刚工作时,年轻懵懂的我在父母的安排下到福利院上班,面对失智失能的老人,看着苍老的面孔,对我而言,这份工作就是苦、脏、累的代言,心里非常排斥,既没有喜欢之意,也毫无价值之感,每天只有看着时间上班,盼着时间下班,机械地重复着送水、送饭、打扫卫生等流程性工作,整个人的内心是冷漠的,毫无职业感。面对眼前的老人对孝道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孝道是家庭的,对于别人家的老人我没有孝道的义务。随着我祖父母的相继离世,父母的衰老,自身的成长,我逐渐认识到老人的辛苦,老年人的孤单,我开始去关注、认识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发展心理学认为,老年期处于人生的退行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他们的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狭窄,他们的精神寄托集中在家庭,对亲情的渴望十分强烈。看着这些离家而居的老人我不免有一丝同情,我重新开始认识我的工作,开始接纳、尊重老人。在为老人们做好基础生活护理之余,主动与他们聊天,认真听他们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倾听子孙的工作学习,倾听他们的烦恼,关心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调整工作方法,释放工作热情。有了感情,有了真心,工作不再乏味,时间变得珍贵。
孝道让我认识孝道。工作多年来,我见证了家庭对机构养老需求的迅速增大,理解了子女将老人送入老年公寓的决择,也深深体会到老人的无奈心境。思想上我逐渐脱离了孝道住在家的片面观念,懂得了孝道需要传承与发扬。爱自己的父母、长辈是传承,爱他人的父母、长辈是发扬,血缘不是孝道的唯一起点。我不再觉得老年公寓的老人因离家而可怜,也不再觉得他们的子女对老人不孝敬。站在老人的立场,我认为入住老年公寓是一种养老时尚,我更多的鼓励老人,倡导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因为在专业的养老机构内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咨询师、生活护理员,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养老需求,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能有效缓解老人子女应对工作、老人两难的尴尬决策,避免空巢老人不安全事故发生,让老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另一方面,认识到孝道不仅仅是保障老人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更应重视老人的身心愉悦,让老人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享有深厚的人文情感关怀,享有自由的愉快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全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发愁,也不为各种琳琅满目的礼品而兴高采烈,不论是居家老人还是老年公寓的老人,他们对情感的慰籍,精神世界的充实都有各自的需求。如何让孝道跟上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发扬新时代的孝道,这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正视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掌握时代脉络,从个体出发,真正了解老人、理解老人,而不应越俎代庖,忽视老人感受,强制植入,将老人当一个简单生物体来供养。
孝道伴我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工作从应付到热爱、从程序化到情感化,从家庭到社会,一路以来,我对孝道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孝道一直牵引着我,让我懂得了老人的孤寂,看到老人的渴望,回应着老人的需求。为了提升养老服务工作能力,切实让老人的晚年开心快乐,我不断加强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心理学等专业学习,将接纳、尊重、共情作为工作原则,从情感上去认识和理解老人;从行为上去帮助、尊敬老人;从认识上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因为懂,所以爱。我强烈地热爱着我的工作,从老人皱褶的笑容里,从老人亲近的言行中,我体会着工作的成就与价值,我体验着孝道的幸福与美好,愿天下老人同享亲情,共享孝道。
孝道,伴我一路成长。

尊老为德 爱老为美
孝存于心 孝践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