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蓉
百善孝为先。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孝心是儿女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
一直以来,我把孝心理解和看作是儿女对父母的敬爱、感恩和回报之心。但自从到福利院工作以后,渐渐地,我不得不抛开自己以前那种对孝心片面、狭隘的理解,开始重新认识和定义孝心。因为身边的每名同事、每个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在本职岗位上、在平凡工作中,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孝心。他们把对自己父母的孝心,拓延到工作岗位和非亲非故的福利院的老人们身上,如同亲生儿女一样照顾着老人,赋予了孝心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他们的孝行一路闪亮,照耀着我,温暖着我,感染着我,熏陶着我,让我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他们之中。
同事们把工作当作就是与老人们在居家过日子,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老人,全身心地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如对“三高”老人,以低脂、清淡饮食为主,不仅让老人们吃饱吃好,还吃得健康。每天认真打扫每个房间的卫生,整理房间,开窗通风,冲刷厕所,给他们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时刻关注着老人的身体状况,稍有不适,及时诊治。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安排专人喂饭、换洗衣物被褥、洗澡、刮胡子,剪指甲,保持个人清洁卫生。每逢老人过生日时,工作人员还会给他们送去生日祝福。福利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工作。有的从参加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但却毫无怨言,始终保持一颗爱心。正是这一群执着的福利工作者,用爱心和孝心让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得到了一份浓浓亲情,孝心因爱心而得以升华。
对老人来讲,除了好的生活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心灵上的沟通。同事们还时刻关注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绪变化,从心理上关心他们。工作之余陪老人拉家常,聊聊天,谈谈心。做他们忠实的听众,听他们“唠叨”,听老人讲他们的故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老人的所需所想。闲暇时,陪老人做手工、做游戏,与他们同乐。当老人遇到有烦心事或不高兴时,就耐心地劝解和开导,让他们每天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同儿女一样的贴心关怀,让老人的精神世界不再寂寞、不再空虚,孝心因贴心而得以升华。

胡蓉与我院入住老人 |